說起寺廟,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樣子?飛簷翹角的中式建築,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廟宇?那麼,你聽說過在主殿脊頂上矗立著藏式白塔的漢傳寺廟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蠻有意思的地方——西門寺。說實話,我第一次了解到西門寺的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它有多宏偉,而是它那種"混搭"的風格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交融故事。
西門寺位於陝西高家堡西街北側,原來叫做大興寺,因為靠近古城西門,所以當地人習慣叫它西門寺。這座寺廟很有意思,它雖然是漢傳佛教寺廟,但主殿房脊上卻立著一座小型的藏傳佛教白塔,這種建築風格在漢地寺廟中並不常見。
西門寺的建築有什麼特別之處?
如果你有機會去西門寺,肯定會被它的建築細節吸引。這座寺廟原本規模不小,大雄寶殿、伽藍殿、天王殿、韋陀閣、彌勒龛、鐘鼓樓、禪堂等一應俱全。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建築已經損毀,但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還是保存了下來。
最引人注目的是殿頂那座覆缽式的喇嘛塔,樣子跟五台山的白塔、北京北海白塔很像,雖然體積小一點,但造型很精緻。這座白塔經歷了那麼多年的風吹雨打,甚至戰火波及,至今沒有進行過大修,卻依然保存完好,可見當時的建築工藝有多紮實。
主殿的斗拱也很有看頭,上面雕刻著龍、象的圖案,這在神木地區的古建築中並不多見。說實話,這種藏式白塔與漢式殿堂的結合,體現了當時漢蒙文化交融的特色,是邊疆地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動例證。
西門寺的歷史變遷
西門寺的歷史可以說是"幾經沉浮"。清朝時期,隨著"內邊疆"概念的消失,漢蒙民族融合加快,高家堡原本的軍事防禦功能逐漸淡化,商業貿易則日益興盛起來。有了經濟基礎,自然就帶動了文化建設,於是就有了包括西門寺在內的一批寺廟的興建或擴建。
你知道嗎?"明修長城清修廟"這句話,恰好概括了陝北地區在明清兩個朝代的不同特點。明代修長城是為了防禦,而清代則更注重通過宗教文化來促進民族融合。高家堡地處陝蒙邊界,受藏傳佛教影響,在廟宇建築中採用藏式喇嘛白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新中國成立前,西門寺香火相當旺盛,信徒眾多。寺廟在高家堡、草灣溝村,一直到蒙古地界都有廟屬的土地,還有專門的長工和火工負責種地和收租。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西門寺會舉行法會,同時西門外還會舉辦騾馬大會,遠近的漢蒙商人都來交易,順便也會到寺裡進香禮佛。
新中國成立後,西門寺的命運發生了轉折。因為屬於公有房產,每當學校需要擴大規模時,就會借用廟產來辦學。1957年高家堡中學剛成立時,西門寺還暫時被用作學生宿舍。後來供銷社也曾把這裡當作食品加工場所。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於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加上廂房失火等原因,寺廟變得破敗不堪,院內雜草叢生。
說到西門寺的歷史,有個萬升和尚的故事挺感人。萬升和尚從小因為家貧多病而受戒出家。他的兄長劉志健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高家堡小學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擔任高家堡團支部書記。劉志健後來在喇嘛河、柏林堡等地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劉志健協助紅軍游擊隊在喬岔灘鄉的龍尾峁村打土豪。游擊隊隊長李平權不久負傷被捕後,萬升和尚無意中得知國民黨高家堡駐軍準備捕殺其兄劉志健,就連夜用筐子把劉志健從西城牆上縋下去,幫助他逃脫。劉志健從此遠走他鄉繼續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江蘇省人事廳廳長、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等職務。萬升和尚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居住在西門寺裡。
西門寺的重生與現狀
好消息是,西門寺的保護修復工程已經啟動了!2016年6月11日,西門寺修葺動工儀式在高家堡古鎮舉行。這次修繕項目為期三個月,預計在同年10月完工。
說起來,西門寺也算是命運多舛。民國年間被改辦成學校,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後,西門寺同五道廟、祖師廟一起被搗毀了,主殿內的佛像都沒了。東側的側殿經歷過一場大火後再也沒有修復,只留下了幾根沒被燒盡的主梁。院牆邊堆著過火後的瓦片,很多青瓦被燒得紅裡泛紫。很長一段時間裡,寺院沒人打理,滿院的蘆葦、紅柳、雜草隨風搖擺,顯得特別蒼涼。
不過,現在情況不同了。西門寺作為高家堡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寺廟建築,是歷史文化名鎮的重要古建遺存,也是研究高家堡宗教活動和社會歷史狀況的實物資料。隨著高家堡成為知名旅遊目的地,把西門寺打造成有特色的景點,確實很有意義。
縣裡已經把西門寺保護修復工程列入重點建設計劃,神木文旅集團也啟動了修復工程項目。不久的將來,西門寺很可能重現當年廟宇莊嚴、香火旺盛的景象。
西門寺的文化意義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如此重視西門寺的保護和修復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它代表了邊疆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西門寺的存在,說明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從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關係。這種文化融合不僅體現在建築風格上,也反映在當時的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中。
比如高家堡除了西門寺,還有馬王廟、牛王廟等。明代延綏鎮的各城堡一般都會建馬神廟,每年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由堡城的軍政長官把總主持祭祀。高家堡城外東山坡有馬王廟和牛王廟,桑樹渠村也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馬王廟。這些廟宇最初是護佑畜牧業的宗教活動場所,後來發展成為漢蒙民族進行物資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門寺不僅僅是一座寺廟,更是幾個世紀以來漢蒙文化互動的活化石,它見證了中國邊疆地區從軍事防禦到商業流通,再到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
說到這裡,我個人覺得,像西門寺這樣的古建築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修舊如舊"的物理層面,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傳承其承載的文化內涵。畢竟,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而歷史的價值在於它能給當代人以啟示。
常見問題
1. 西門寺為什麼在歷史上如此重要?
西門寺曾是高家堡的重要宗教活動中心,見證了漢蒙文化交融的歷史進程,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 西門寺最獨特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最獨特的是主殿脊頂上矗立的小型藏式佛教白塔,這種漢藏建築風格的結合在漢地寺廟中較為罕見。
3. 西門寺現在還開放參觀嗎?
西門寺已啟動修復工程,未來將作為高家堡旅遊的重要景點向公眾開放,具體開放時間需關注當地旅遊部門的信息。
4. 西門寺曾經有什麼重要的歷史事件?
民國時期,寺內萬升和尚曾幫助從事地下工作的兄長劉志健逃脫國民黨追捕,這一事件體現了寺廟在歷史變遷中的角色。
5. 西門寺未來有什麼發展計劃?
西門寺的保護修復工程已列入縣重點建設計劃,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特色旅遊景點,重現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