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2 37264282

電話:00852 37264282
維修攻略
公共屋邨維修實測有效|經常性養護,計劃維修全攻略

你家住的公共屋邨是否經常遇到水管漏水、牆身剝落,或者電梯時好時壞的問題?面對這些維修難題,是不是常常感到求助無門,不知道該找誰處理?別擔心,今天就來徹底解構公共屋邨的維修系統,讓你自己也能成為維修專家!

​公共屋邨常見問題與分類​

公共屋邨的維修問題五花八門,但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經常性養護和計劃維修。根據數據,房委會每年處理的保養工程超過萬件,其中%屬於經常性養護,但費用只佔總開支的%;相反,計劃維修雖然只佔%,卻消耗了%的維修預算。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其實不難理解。經常性養護就像是日常小病小痛,例如疏通下水道、修理破裂水管、處理天花漏水、更換損壞玻璃等。這些問題多、但每個處理起來相對簡單。而計劃維修則是大手術,比如定期粉刷外牆、重新油漆欄杆、更換水管、清洗食水箱等,這些工程規模大、費用高。

我個人認為,這種分類方式其實很聰明。將資源按實際需求分配,既能及時解決居民日常問題,又能系統性地維護屋邨整體狀況。只是很多居民不了解這個系統,導致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反而增加維修成本。


​維修申請與處理流程全解析​

當你發現屋邨有需要維修的地方,該怎麼做?整個流程其實有標準化步驟:

​報修渠道與方式​

你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報修:在管理人員巡視時直接報告、親自到屋邨管理處登記、或者打電話通知屋邨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接到報告後,必須到現場勘查損壞情況和程度,從而決定如何安排修理工作。

​處理時效標準​

房委會對維修時效有明確規定:%的項目須在天內完工,其中%要在天內完成,%須在一星期內完成。如果維修不能及時進行,管理人員必須在損壞處張貼告示,告知住戶何時施工和完工。

為什麼要這麼強調時效?因為及時處理不僅能增進與住戶的關係,還能減少住戶因不滿而對住房造成的故意或潛意識破壞。這點我覺得非常關鍵,許多維修糾紛其實都源於溝通不及時。

​維修執行與監督​

管理人員每天都要巡視,發現損壞要立即填寫養護單安排修理。如果是重大緊急情況,會先由屋邨管理處工人進行應急修理,然後交給保養工程承辦商維修。完成後,管理人員必須到現場視察工程是否按養護單完成,並核對材料使用量,作為審核承辦商賬單的依據。


​維修責任界定與費用分攤​

誰該為維修買單?這個問題常常引起爭議。根據規定,一切公共地方、公共設施的維修由業主負責。而內部裝置,如果屬於正常損耗、工程本身處理不當或材料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壞,也由業主負責。只有因住戶不小心、疏忽或錯誤使用引起的損壞,包括意外損壞,才由住戶承擔維修費用。

​實際案例分享​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單位內水管漏水導致下層單位損壞,責任如何界定?如果漏水是因為水管自然老化,屬於業主責任;但如果是因為你裝修時不當改動水管,則需要你自己負責。

我發現很多住戶不清楚這些區別,往往等到問題發生才爭論不休。建議大家入住時就仔細閱讀《大廈公共契約》,明確各自權責,避免日後糾紛。

​費用結構分析​

維修費用主要包括人工、材料和管理成本。根據資料,/年度每個公屋單位每年的平均維修費為元,月均約元。但這只是平均值,實際費用會因屋邨樓齡、損壞程度而有很大差異。

高齡屋邨的維修費用特別高昂,例如彩虹邨這類較早期公共屋邨,估計每年維修費用達-億元,可能是-年樓齡屋邨的兩三倍以上。這也是為什麼房委會需要為舊邨安排重建或大型維修計劃。


​全方位維修計劃深度解讀​

房委會在年推出「全方位維修計劃」,通過主動勘察單位室內狀況和提供全面維修服務來提升維修保養水平。第一個周期在年完成,開支總額達.億元。

​計劃運作模式​

這個計劃會安排「家居維修大使」到訪各住戶提供免費家居檢查和即時簡單維修服務。如果發現需要進一步維修,會立即記錄並另行處理。這種主動出擊的方式,比被動等待住戶報修更有效預防小問題惡化。

​實施成效與挑戰​

截至年,全方位維修計劃已在個屋邨展開,其中個屋邨已完成勘察和維修。但審計署也發現一些可改善之處,例如在第二個周期,未能進入單位進行勘察的單位數目有個,其中%在第一個周期也未能進行勘察。

我認為這個計劃的最大價值在於其預防性。與其等問題發生才補救,不如定期檢查防患未然。只是執行上需要住戶更多配合,否則就像數據顯示,有相當比例單位無法完成勘察。


​維修品質控制與糾紛處理​

維修質量是另一個常見痛點。如何確保維修工作達到標準?

​品質監控機制​

房屋署會對維修工程進行審核。例如在年對個單位核查中,%單位有未達標工程需要整改。另外,維修完成後的驗收程序很重要,住戶應該仔細檢查才簽字確認。

​常見糾紛類型​

最常見的糾紛包括維修不及時、質量不達標、費用分攤爭議等。根據經驗,許多糾紛其實源於溝通不足和期望值落差。

​糾紛解決途徑​

如果遇到維修糾紛,可以先與屋邨管理處溝通。若無法解決,可向房屋署投訴或尋求區議員協助。重大糾紛可能需要透過法律途徑解決,但這應該是最後選擇。

我的建議是:保留所有溝通記錄、拍照存證、了解自己的權責範圍。很多時候,清晰的記錄和理性的溝通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預防性保養與社區參與​

與其等到壞了才修,不如做好預防性保養。這不僅能延長設施壽命,還能節省大量維修成本。

​住戶自保養指南​

住戶可以定期檢查單位內常見問題點,如水管接口、窗戶密封、牆身狀況等。發現小問題及時處理,避免惡化。另外,正確使用設施也很重要,例如不隨意改動結構、避免不當使用導致損壞。

​社區協作價值​

維修不只是管理處的事,住戶的配合和參與同樣重要。例如,配合維修人員進入單位檢查、及時報告損壞情況、正確使用公共設施等,都能提升整體維修效率。

我觀察到,那些維修管理做得好的屋邨,通常都有較強的社區凝聚力和住戶參與度。大家把屋邨當成自己的家共同維護,而不是單純依賴管理處。

​新技術應用​

房委會已廣泛採用電腦化系統儲存和分析資料,如產業資料統計、監督工程進度、費用管理等。還使用先進儀器檢查損壞,如電子探測器找出下水道位置、閉路電視檢查下水道淤塞等。這些技術應用大大提升了維修效率和準確性。


​未來挑戰與改善方向​

隨著不少公共屋邨步入高齡,維修壓力日益增加。/年度,房委會在租住房屋維修及改善工程的開支就高達.億元,佔房委會年度總支出.%。

​老化屋邨挑戰​

樓齡超過年的屋邨數量不斷增加,這些屋邨的維修需求更複雜、費用更高。如何平衡維修成本與居民負擔能力是一大挑戰。

​創新解決方案​

除了傳統維修,預製組件、智能監測系統等新技術可能帶來突破。例如使用感應器實時監測設施狀態,在問題發生前預警。

​可持續發展​

長遠而言,需要建立更可持續的維修管理模式,包括更精準的資源分配、住戶教育、預防性保養文化等。我認為,未來維修管理應該更注重預防而非補救,更多運用數據和科技提升效率。

根據業內分析,良好的預防性保養可以延長屋邨壽命-年,並減少%的緊急維修開支。這對於資源有限的公共房屋系統尤其重要。


​常見問題解答​

​Q: 如果維修人員未能按時完成工程,該怎麼辦?​

首先應與屋邨管理處溝通了解原因。根據房委會規定,%項目須在天內完工。若嚴重超時,可向房屋署投訴並要求加快處理。

​Q: 住戶能否自行尋找承辦商進行單位內維修?​

一般情況下可以,但涉及結構或公共部分的維修必須由房委會認可承辦商進行,以確保符合標準。自行安排維修可能影響保養責任。

​Q: 如何判斷維修費用是否合理?​

可以要求管理處提供費用明細,比較市場價格。如有疑問,可向消費者委員會或相關專業團體查詢。重大維修工程應有獨立報價比較。

​Q: 如果與鄰居因維修問題發生爭執,如何解決?​

先嘗試友好協商,必要時可請管理處調解。涉及法律責任的問題應尋求專業法律意見,房屋署也可提供相關指引。

​Q: 舊式屋邨的維修標準是否與新邨相同?​

基本標準一致,但舊邨因設施老化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維修。房委會會有針對舊邨的特別維修計劃,如全方位維修計劃等。